“昆仑牌”电线和昆仑电线厂有关吗?为何昆仑线缆公司被称为“最强山寨”
很多消费者问:市面上的“昆仑牌”电线是北京市朝阳昆仑电线厂(以下简称昆仑电线厂)的产品吗?“星花牌”和“昆仑牌”又是什么关系?
概括来说:“昆仑牌”和昆仑电线厂没有任何关系。昆仑电线厂的线缆品牌是“星花牌”。
昆仑电线厂成立于1985年,1986年注册“星花”商标。成立40年来,多次获得国家、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颁发的奖状证书,合作过北京西站、人民大会堂、国家体育场、东方广场、大兴国际机场、国家速滑馆、环球度假区等多个地标项目,可以说,昆仑电线厂就是半个北京城的建筑史,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知名度最高的线缆品牌,累计服务超过3500万北京用户。
“昆仑牌”是北京市昆仑线缆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线缆公司)购买的商标。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2020年购买了昆仑商标。
2024年12月,昆仑电线厂起诉昆仑线缆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由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判决昆仑线缆公司立即停止涉案商标侵权行为,停止涉案不正当竞争行为,赔偿昆仑电线厂经济损失100万元,各项合理开支4万元。
为什么会出现让消费者如此混淆的线缆品牌?为什么成立时间更早的昆仑电线厂产品不是“昆仑牌”,而成立时间晚了近30年的昆仑线缆公司产品竟然是“昆仑牌”?
品牌响亮竟然是原罪!
早在2000年以前,昆仑电线厂就已经赫赫有名了,行业内和广大消费者都直呼其为“昆仑电线”。

2005年,一位装修从业者就把昆仑电线厂称为昆仑电线
昆仑电线厂成立之初是为北京著名的“昆仑牌”电视机生产配套线材,因此起名昆仑电线厂,为了避免给合作伙伴“昆仑牌”电视机带来麻烦,没有注册“昆仑”商标,而是注册“星花”商标(昆仑牌电视机的生产厂家是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厂名和商标也不一致)。
由于昆仑电线厂几十年来知名度太高,叫响了“昆仑电线”四个字,陆陆续续出现了大量蹭热度、傍名牌、以次充好的不良企业,昆仑线缆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昆仑线缆公司从“企业名”到“商标”,从“产品合格证”到“宣传口号”,全方位抄袭昆仑电线厂,开启了长达10年的“山寨路”。
中国线缆史上最强山寨货!
昆仑线缆公司2014年成立,成立仅27天后,立即发布声明称自己企业简称“昆仑线缆”,并声明其他“昆仑”不是正品。
成立仅6个月就对外宣称“自己多年一直本着良心做电线,其它昆仑品牌为假昆仑”。
昆仑线缆公司成立之初,不断大搞小动作,利用关联公司注册发音近似的“晶花JINGHUA”商标绕开监管规避责任,申请注册与昆仑电线厂近似的图像商标和“昆仑”中文商标,在网站、运输车辆、经营产品上使用与昆仑电线厂“星花”近似的商标,刻意制造混淆。
左图为昆仑电线厂“星花”商标,右图为昆仑线缆公司“晶花”商标
2020年,昆仑线缆公司因“昆仑”商标申请在北京屡被驳回,便从溧阳市昆仑滑触线缆制造有限公司处购买了“昆仑”商标。

在昆仑线缆公司官网,甚至在很多交易商务网站上,昆仑线缆公司都使用“晶花”商标,使用“晶花”LOGO头像。


不仅是商标,连线缆产品的外包装也极尽模仿抄袭,仅有细微区别,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

左图为昆仑电线厂产品合格证,右图为昆仑线缆公司产品合格证
昆仑电线厂2008年的企业宣传册提出了三句“质量方针”和两句“质量目标”。昆仑线缆公司2020年的企业宣传册也抄袭了该话术,一字不差。

左图为昆仑电线厂2008年企业宣传册,右图为昆仑线缆公司2020年企业宣传册
2014年成立的昆仑线缆公司对1985年成立的昆仑电线厂进行了全方位抄袭,小到措辞、标语、口号、标准,合格证的设计排版、配色、字号、组合方式,大到企业字号、商标、送货车辆,都不遗余力地向昆仑电线厂靠拢并试图混淆。
行业人都知道谁才是“真昆仑电线”,但昆仑线缆公司欺骗的是不知情的消费者。于是很多业内人士本着良心做事,给消费者科普如何辨别真伪。

在某书上业内人发布的科普贴
一位消费者发布的装修贴,详细描述了买错电线的过程,电工告诉他要买“星花”,退掉“昆仑”,二者阻值完全不一样。

2017年,一位业内人士在网上提醒消费者注意这家“最强山寨电线公司”。

傍名牌、蹭热度的品牌,凭什么让消费者相信你的质量?
蜜雪冰城的模仿者尽力掩饰,老干爹、瘦东来还遮遮掩掩,而昆仑线缆公司仅成立一个月就敢堂而皇之称自己多年制造线缆,又凭什么让消费者相信你的质量?
山寨品牌,之所以称之为山寨,是因为它和正品永远隔着一道鸿沟,这是质量的鸿沟,也是诚信的鸿沟,不管做得多大,永远是其品牌的污点。
那些靠投机取巧,钻头觅缝的山寨品牌,“聪明”地钻法律空子,标榜堪称“行为艺术”的生存哲学。他们的产品,总是在“能用”和“即将损坏”中徘徊。他们的商标,与正品保持着一种“说像又不像”的微妙关系,游走在法律边界的灰色地带,既考验消费者的眼力,更试探着法律的尺度。
你若质问其质量,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反问:“这个价格,你还想要什么自行车?”仿佛用低价去买一个形似的替代品,是消费者不懂事。他们用最低的成本模仿正品的形,却永远偷不走正品耗费数十年锤炼的魂。
这些经营者或许是“精明”的商人,但绝不是有担当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钻的是监管的空子,消耗的是市场的信任,透支的是行业的声誉。傍名牌、蹭热度的企业,消费者怎么能够放心它的产品质量,其经营者的良心,大抵也与他们的产品一样,处于一种“灵活”的状态。只可惜,法律能惩罚欺诈,却难以丈量道德的底线。
